主內容首部

聚焦中國: 綠色能源轉型步伐繼續加快

2023年10月30日

要點

  • 服務需求繼續引領中國經濟復甦,儘管房地產行業仍面臨不利因素
  • 中國在脫碳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需要更多的政策激勵來實現氣候目標

中國數據回顧(2023 年 10 月) [@source-wind-hsbc]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10 月份按年增長7.6%(9 月增長5.5%)。今年消費依然是經濟復甦的推動力,主要受服務相關消費(年初至今增長19%)的推動,其增速遠遠快於整體零售支出。得益于黃金周期間跨城旅遊人次創下歷史新高,10 月餐飲銷售尤其強勁,按年增長17.1%。
  • 工業增加值在10 月份按年增長4.6%,表明在出口需求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國內需求更為強勁。主要推動力來自交通運輸(按年增長10.8%)和高端科技製造業活動,如電氣機械(按年增長9.8%)。在此之前,中國政府一直在為新的增長領域提供政策支持,以促進更多的技術開發和製造業升級。
  • 固定資產投資在10 月份按年增速放緩至1.2%,房地產行業仍是拖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新房銷售下降12%,房地產投資下降11.3%,房屋新開工面積按年下降20.4%,表明前景進一步走弱。然而,在10 月政府債券發行量接近歷史新高的背景下,基礎設施投資仍然相對活躍,增長8.3%。
  • 消費價格指數再次進入收縮區間,按年下降0.2%。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食品價格大幅下跌,拖累該指數下降0.75 個百分點。核心消費價格指數按月保持穩定,但按年漲幅略微降至0.6%。與此同時,生產價格指數漲幅進一步降為按年下降2.6%,儘管按月漲幅沒有變化。在全球商品價格下跌和終端需求依然相對疲軟的情況下,生產商面臨壓力。
  • 出口在10 月份按年下降6.4%,這是由於外需依然疲軟。這種疲軟在不同國家間廣泛存在,且儘管基數較低,但中國對終端需求較高的美國和歐盟的出口仍處於低迷狀態。進口卻在10 月份出人意料地實現增長,按年上升3.0%,原因是國內消費擴大,以及在政府持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背景下,建築相關材料的進口增加。

綠色能源轉型穩步進行

中國的綠色轉型仍然是優先要務

儘管中國經濟面臨一些週期性和結構性的不利因素,但綠色經濟轉型仍是優先要務。出現這種轉變的原因之一是,許多利益相關者的思維方式發生了轉變,從將綠色轉型僅視為成本轉變為將其視為機遇之源。與此同時,政策制定者仍然致力於實現在2030 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和2060 年前達到碳中和的「雙碳」目標。

綠色融資興起

預計綠色融資將在未來五年翻一番

所有這一切意味著,我們估計未來五年中國的綠色融資總額將增加一倍以上,達到社會融資總額的15%以上。這應該有助於抵消房地產和傳統基礎設施支出的結構性下降。其中,綠色貸款(佔當前綠色融資的大部分)自2022 年初以來按年增長約40%。如果保持目前的增長速度,今年綠色貸款將增加超過8 萬億元人民幣。

綠色債券是另一個日益增長的融資來源,儘管與其他經濟體相比,中國的綠色債券發行在綠色融資中所佔比例仍然相對較小,然而這種情況似乎將有所改善,因近年來出現了幾項有助於促進更多債券發行的進展。

鼓舞人心的進展

可再生能源產能快速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綠色轉型前景向好,并且在過去三年中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例如,中國制定了積極的可再生能源計劃,目標是逐步淘汰燃煤電廠。到2022 年底,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從6.5 億千瓦增加到12 億千瓦以上,佔全國總裝機容量的47.3%,歷史上首次超過煤電裝機容量(43.8%)。

資料來源:萬得資訊、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滙豐銀行,*綠色 債券均為累計發行量
資料來源:中國政府網、滙豐銀行

與此同時,中國清潔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核能、水電和生物質能)消費佔比在過去五年中從20.8%上升至25.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在此期間下降8.1%。

除了政府主導的的產能投資外,中國還在推動綠色消費增長。更多的政策即將出台,目的是增加綠色智能家電、新型電動汽車和綠色建材在農村的銷售。近年來,新能源產品的銷售和出口也成為中國經濟的亮點。

需要更多激勵轉型的政策

需要進一步激勵私營部門

為了加速中國的綠色轉型進程,我們認為政府不僅需要加大政策支援力度,還需要進一步激勵私營部門。制定清晰界定「綠色」活動的政策,並為轉型金融產業勾畫出具體框架,將有助於確保重排放企業能夠獲得充足資金來減少他們的碳足跡。與此同時,碳交易的進一步發展將加速推動更快的脫碳進程。為私營部門在一級市場融資開闢更多管道,也可以幫助增加資金並支援綠色技術的創新。

資料來源:Refinitiv Eikon
注:*過往的表現並不代表未來的回報。截至2023 年11 月15 日收盤。 資料來源:Refinitiv Eikon
深入了解基金經理的看法
更多影片有關滙豐環球投資管理為客戶發掘全球投資機會
訂閱滙豐快訊
每周獲取滙豐投資通訊,緊貼最新市場分析。

相關資訊

我們預計房地產行業將在2024 年實現軟著陸;保障性住房市場增長將抵消整體房地產市場疲軟。[1月22日]
消費仍是經濟增長的關鍵支柱,並可能在未來幾個季度保持增長趨勢。[12月19日]
隨著出口出現復甦跡象,我們預計明年東盟的貿易將企穩。[12月19日]

披露附錄

1. 本報告發布日期為2023 年11 月17 日。

2. 除非本報告顯示不同的日期及/或具體的時間,否則本報告中的所有市場資料截止於2023年11月16日。

3. 滙豐設有識別及管理與研究業務相關的潛在利益衝突的制度。滙豐分析師及其他從事研究報告準備和發布工作的人員有獨立於投資銀行業務的匯報線。研究業務與投資銀行及做市商交易業務之間設有資訊隔離牆,以確保保密資訊和(或)價格敏感性資訊可以得到妥善處理。

4. 您不可出於以下目的使用/引用本報告中的任何資料作為參考:(i)決定貸款協議、其它融資合同或金融工具項下的應付利息,或其它應付款項,(ii)決定購買、出售、交易或贖回金融工具的價格,或金融工具的價值,和/或(iii)測度金融工具的表現。

5. 本報告為滙豐環球研究發布的英文報告的中文翻譯版本。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滙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滙豐(台灣)商業銀行有限公司、加拿大滙豐銀行和滙豐金融科技服務(上海)有限責任公司已採取合理措施以確保譯文的準確性。如中英文版本的內容有差異, 須以英文版本內容為準。

免責聲明

本報告由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簡稱「HBAP」,註冊地址香港皇后大道中 1 號)編製。HBAP 在香港成立,隸屬於滙豐集團。

本報告由加拿大滙豐銀行、滙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滙豐(台灣)商業銀行有限公司及 HBAP(合稱「發行方」)向其客戶分發。本報告僅供一般傳閱和資訊參考目的。本報告在編製時並未考慮任何特定客戶或用途,亦未考慮任何特定客戶的任何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個人情況或需求。HBAP 根據在編製時來自其認為可靠來源的公開信息編製本報告,但未獨立驗證此類資訊。 本報告的內容如有變更恕不另行通知。對於因您使用或依賴本報告, 而可能導致您產生、或承受因此造成、導致或與其相關的任何損失、損害或任何形式的其他後果,HBAP 及發行方不承擔任何責任。對於本報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HBAP 及發行方並不作任何擔保、聲明或保證。本報告並非投資建議或意見,亦不以銷售投資或服務或邀約購買或認購這些投資或服務為目的。您不應使用或依賴本報告作出任何投資決定。HBAP 及發行方對於您的此類使用或依賴不承擔任何責任。若對本報告內容有任何問題,您應該諮詢您所地區的專業顧問。您不應為任何目的向任何個人或實體複製或進一步分發本報告部分或全部的內容。本報告不得在任何禁止分派本報告的地區分發。

以下條款僅適用於滙豐(台灣)商業銀行有限公司向其客戶分發時的情況

滙豐(台灣)辦理信託業務,應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及忠實義務。滙豐(台灣)不擔保信託業務之管理或運用績效,委託人或受益人應自負盈虧。

© 版權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 2023,版權所有。

未經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的事先書面許可,不得對本報告任何部分進行複製、存儲於檢索系統,或以任何電子、機械、影印、記錄或其它形式或方式進行傳輸。